第101章第 101 章(2 / 2)

“官办作坊里面的具体事务,就统一分给私人管理,奖罚制度也采用私办作坊的方法。两位爱卿认为如何”

王安石和苏轼自然是震惊,不过他们想明白后齐齐点头。

虽然官家的这个办法会在大宋的官办作坊中引发一个不小的震动,但是他们都觉得可行。不懂行的官员不牵扯具体的生产事务,就没有了瞎指挥的情况;具体的事务有了专人负责,出了事也知道找谁。

君臣三个就作坊里面的分工再具体的细分,加快做事速度的事儿又探讨的半个时辰,官家又提起另外一件紧要的事儿。

“从其他国家来大宋进学的人越来越多,各项技艺的防护、保密事宜要做好。不光是火器等军用百工,民间的技艺也一样。新开办的学院里头教授的东西,要把好关。”

王安石和苏轼不大明白,官家皱着小眉头,把他的想法详细的道来。

“昨天萧将军说我们大宋好,人人都要朝这里跑,都想来求学。我昨晚上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原因。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‘大度’。”

“高丽人来学印刷术,辽人来学纺织术,倭国人来了大宋狼吞虎咽几乎什么都学,还都不用交学费。这是不对的。我们要把东西卖给他们,赚他们的银子,而不是把自己的技艺无偿的教会他们,让他们和我们抢着赚银子。”

寂静的偏殿里,回过神来的王大人和苏大人一起咳嗽出声。

“官家说的有道理。”王大人瞅着小官家板着脸,满脸都是“我们吃大亏”的字样,努力的忍住不笑出来。

苏大人作为官家的老师,和官家比较熟悉,直接笑出声。

官家睁大眼睛望着他俩,小纳闷,他说的哪里不对当年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熬糖的技艺,可是送了一份很大的厚礼给印度。

延长的上下眼角尤其是下眼线的走势弧度,让官家在睁大眼睛的时候,圆圆的眼睛显得更加的稚气天真,看的两位大人又想笑,这次连王安石大人也忍不住笑出来。

苏轼大人喝了口沉香茶,缓了缓心情,学着他的尤其慢吞吞的说道:“官家言之有理。虽然说教化无类,但是民族有别,国家有分。该收紧的确实是要收紧。”

“墨家学院刚刚开办,目前还没有外族人进入。既然如此,那就直接规定只有大宋人才可以进学。兵家学院更是。国子监和太学这些外来人多的地方,教授的书本再让翰林院和老师们核实校订一番。”

官家听了不由的面露欢喜,王安石大人盯着他茶碗里的沉香茶看了看,越想越觉得官家说的话实在的很。

“教化无类”的名头虽然好听,可是他们不需要。身为大宋官员,为了大宋哪怕是一身污名都可以背负,如何能为了所谓的“好名声”置大宋人的真实利益不管

再想着此前有人密报给他的那件事--“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,一行凡三、二十人。妇女悉被发,遇宋人至,择端丽者以荐寝,名‘度种’”。倭人的心思太深。他们是想着生下大宋血脉养熟了,再送来大宋谋划利益

“这个事儿很重要,等到初五假期结束后,我们和几位老大人提出来,把它放到《大宋律》里面。任何大宋人,胆敢外传手里的技艺,或者借手里的技艺和外族人赚私钱,不管原因为何,一律视同叛国罪。”

深慕法家思想,行事严肃的王安石大人开了口;苏轼大人虽然觉得刑罚太重,可是这个事儿真的不是小事,关系着千千万万大宋人吃饭的手艺,确实可以类同军国大事。

向来乐天和善的苏大人微微皱起眉头,却没有出言反对;杀伐果断的官家自然也不反对。巳时四刻,膳房的人把官家午休前的加餐--铜锅涮肉送上来,三个人一边开开心心的涮锅一边天南地北的聊着。

官家涮了一份羊肉蘸着酱料,咽下去后被美味欢喜的大眼睛眯起,小开心,又带点儿小感慨的说道:“广备处研究代替马匹的物事,这么久了也没个明确的进展。反而是老百姓自己动脑筋造出来了水力纺织机。”

苏轼大人想到他此前在水磨坊看到的做工场景,也是激动的很。一个大型的私办磨面作坊里面,四五十个磨坊工人从事着磨面、筛面、扛粮、扬簸、净淘、挑水、引渡、赶车等事务,而作坊的核心部件--磨面的机械,却是由水力带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