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章第 92 章(2 / 2)

今儿难得的风和日丽好天气,灿烂明媚的朝霞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脸色,俱是容光焕发、精神抖擞。

离开汴梁的伤心和祭祀祖宗的感怀褪去,大宋的君臣们站在甲板上望着繁华的沁河两岸和缓缓流淌的沁河水,想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地,想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够亲自入住燕云之地,都是一样的心潮彭拜、兴致高昂。

范大人站在船头望着沁水河两岸熙熙攘攘的人群,生意红火的店铺,更是笑的欣慰。

“一开始官家说迁都的时候,我们都担心汴梁会和洛阳一样落寞下去。现在亲眼看到洛阳的真实情况,才知道我们都是杞人忧天。”

“白天从桥下过看两岸的店家,买卖不可记尽;晚上更是店家灯炉火千万,伎乐之声遥闻之。沁水河这一段虽然没有汴河的繁华喧闹,也是一片好天地。”

“可不是都这么想”同样心情激荡的太上皇颇有同感的说道:“我和皇儿他嬢嬢在汴梁的时候,也是担心汴梁的未来。现在是放下心了。洛阳和汴梁都是几朝的古都,一条运河连贯东西南北。将来啊,都不会差哪里去。”

顿了顿,他又小感叹的说道:“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;洛阳沟通黄、淮两大河流的水运;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,径直向南到扬州,接长江;南引沁水通黄河,北通涿郡。隋朝炀帝当时下决心开挖这四条大运河,贯通南北东西的水运,当是功在千古。”

“上皇言之有理。”

范大人重重的点头,一直默默的平息心中兴奋的包大人也是点头。

不管隋炀帝有多少昏庸过错,这些运河造福了华夏大地上的无数代人是实实在在的。

隋唐时期南北方从分割、对峙到慢慢的沟通、融合;再到隋唐大军从运河北上,数次征伐高丽带来的北方疆域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;最后到南方士族的大量兴起,打破北方世家门阀垄断--这些都依赖于运河。

而现在,运河更是大宋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的血脉。运河畅通,则大宋血脉流动。

“大姐,快来,快来。看我画的沁水河。”

十公主大声的呼喊着自家大姐;大公主不急不缓的走过来,仔细的看了几眼,“不错,有进步。”

“那是。我昨儿缠着官家给我讲了半个时辰。”十公主想着官家被她缠磨的恨不得把她扔到沁水河的样子,小得意的笑。

“你呀,”大公主想说你不要在官家犯困的时候缠磨他,又怕影响了他们日常的相处,遂改口道:“这个画的好,可以用在书里。”

十公主闻言欢呼出声,“大姐太好了。我们多画画,多编几本书。”

这些日子,姐妹们都因为圣人提起的编书一事兴致最高,尤其被官家引着越发喜好画画的十公主。至于其他的人,比如跟着北上的丁姑娘,折家的姑娘们相对文静一些,她们负责书写、记录、核算、排版等等。

至于官家,官家这些日子也在画画。作为好儿子和好夫婿的他,要给爹爹和嬢嬢画他们的游玩图,要给媳妇画美人图。

官家的画,形象具体,生动写实。和华夏的传统肖像画相比,不管是追求传神、达意;还是气质具备,对人的精神形态举止刻画入微,都是完全不一样。

另一条龙舟的甲板上,圣人帮着官家整理好画具,发现他兀自捧着东晋顾恺之的《论画》,对着那句“四体妍蚩,本无关于妙处;传神写照,正在阿堵”凝眉沉思,就做在他身边,望着川流不息的运河水安静的喝茶等候一旁。

等到官家想明白了,放下书本对着媳妇慢吞吞的说道:“魏晋时期的文人画肖像画的时候追求个性解放,一个个‘放浪形骸’。一反汉朝的形式主义死板画法,重视的是画中人熠熠增生辉的个性和其独具的精神气质。”

“后来随着佛教从西域传来,罗汉像风靡一时,他们的画像更是顾及不到人的具体形貌,画法堪称极端,用一种特别夸大、夸张的手法把每个人的明显特征画出来即可。”

圣人听出来他语气中的赞赏之意,笑着问道:“是不是别有一番趣味”

官家对于媳妇的“妙懂”非常开心,眼睛微微眯着懒懒的笑,“以前人都说顾恺之的画是涂鸦之作,属于下品。后来前朝书画理论家张怀瓘对其评价说‘张僧繇得其肉,陆探微得其骨,顾恺之得其神’,才给顾恺之正了名。”

“官家要学习顾恺之的画法吗”圣人的眼睛亮晶晶的,小好奇。

不知道她在官家的眼里,哪个特征最明显,“神”是什么样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