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节(1 / 2)

转运六零末 暗墨沉香 2296 字 1个月前

结婚的事,谢怀谦暂时还没考虑。想要结婚,起码得等他找到中意的女人。再说,他现在才十八九岁,还年轻的很,再晚几年结婚也没啥。

“小谢,十八九岁,可不小了,我们村像你这么大的小伙子,基本都找对象结婚了,来年就能抱个大胖小子。”

“可不是,结婚可是人生大事,得早作考虑。对了,小谢,你有没有中意的姑娘,没有的话,婶子给你介绍一个,包你满意。”

谢怀谦一头雾水,怎么这些婶子如此热情,非要追着给他介绍对象呢?

不管咋样,谢怀谦暂时真没有结婚的打算,他连房子都没有,结婚后让妻子住哪里?不能给妻子、孩子一个安定的未来,他现在根本不会考虑结婚。

“谢谢婶子了,我还年轻,家里暂时不让我找对象,再过两年再说也不晚。”谢怀谦不好直接拒绝这些热情的女人,只好让家里人为他背锅。

“你爸妈咋想的,咋还不让你早点结婚?早结婚早抱儿子,多美的事啊!”

时下农村人的想法就是结婚生儿子,等儿子长大,给儿子盖房娶媳妇,就算完成任务了。所以她们不太理解谢怀谦的说辞。

尽管谢怀谦拒绝了热情给他说媒的女人们,那些婶子大娘还是没放过他,“小谢,等你啥时候想找对象,给大娘说,大娘保证给你介绍给满意的人儿。”

虽然小谢现在不找对象,以后肯定找。他这么好的小伙子,总不会打光棍?既然早晚得找,到时候不知便宜哪家的闺女?就算自家闺女嫁不成,也可以赚个媒人礼。

反正这些婶子大娘各有想法,一准关注谢怀谦,看他啥时候找对象,以后会找个啥样的对象。

谢怀谦倒是大方,有了自行车,不只自己骑,也经常借给别人骑,只要不是有人故意损坏自行车,不管谁来,他都往外借。

这倒是为他积攒下了好人缘。

自从停课闹革命之后,学校几乎全部停课,就连小学都不例外。

不久前传出消息,“停课闹革命”停止,被“复课闹革命”取代,各地的学校陆续开学,很多学生可以再次回到久违的校园读书。

周娇也不例外,她刚读完初中,可以升入高中继续读书。因为学制缩短的关系,她只要再读两年高中就毕业了。

自从苏云秀服用了基因优化液,面色红润,身体倍棒,越来越有活力。虽然她不知自己的身体怎么变好的,但不妨碍她偷着乐。

身体好,心情好的苏云秀,自然是更加支持孙女上学。就算以后不能被推荐去上大学,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当个小学老师也行,起码不用下地干活。

苏云秀认为,她身体好,家里没有负担,供孙女上学劲头足足的。不然,她攒再多棺材本,带到地下有啥用,还不如给孙女上学用。

苏云秀还是一心为周娇着想,只想让孙女以后轻轻松松过日子。

“娇娇,你去问问梨花还去上高中吗?要是她去,你俩还能做个伴。”

“知道了,奶奶。”

周娇不想跟白梨花继续来往,可是架不住她俩以前关系不错。本来好生生的,若是周娇猛然跟白梨花断绝关系,不知道的以为周娇不懂事。

为了不让奶奶担心,周娇只好去找白梨花。

其实,周娇知道白梨花会去读高中。前世周娇因为奶奶去世,没能继续上学;而白梨花有家人支持,读了两年高中,毕业后嫁给镇上一个工人家庭。好像那家就是图她是个高中生,家庭条件还不错,才找了她当媳妇。

周娇去白梨花家,正好路过新建的知青点。

中午,周娇家吃及时,因为她会在家早早做好饭。但是知青点的饭没人提前做,都是他们下工回来再做饭,所以没有那么及时,这会儿他们还在忙着做中午饭。

周家村地处丛丛山林旁,只要勤快,不缺柴烧。村长让男知青在林子里弄了些木头当柴烧。可是,木头太粗长,得先锯开,然后再劈开,才能烧火。

汤立民和谢怀谦借了长锯,把木头锯成一块块,再把一块块木桩子劈成一条条的柴烧。

此时,北方的春天的温度不算高,两人却劈柴累得出了一身汗。

汤立民正站在一边喘口气,一眼就看到外面走的周娇。

“谦哥,你快看,这不是那个漂亮姑娘吗?”

谢怀谦一听是周娇,立马站起身来。

现在他跟周娇见面的机会不多,正好借此机会说会话。

“周娇。”谢怀谦笑着跟周娇打招呼。

周娇走到知青点,不自觉地往院子里看,就是想看看熟悉的谢怀谦在不在。

她看到谢怀谦走过来跟她说话,就问:“你在劈柴呢,吃饭了吗?”

谢怀谦问:“还没呢,你这是上哪儿?”

“这不是下周要开学了吗,我奶让我问问梨花去不去上学。”周娇把自己此行的目的说了,又问:“你们吃饭这么晚啊?”

“嗯,我们干活回来才能做饭吃。你要去上学,好好读书。”谢怀谦免不了嘱咐一句。

他把周娇当自己人关心。

“嗯,知道啦。”周娇乖乖应着,好似习惯了谢怀谦这么对她。

两人站在知青点门口,还有外人在,不少再多说什么。

周娇:“那我先走了。”

“嗯,去吧。”

等周娇一走,汤立民立马凑了过来,“谦哥,你啥时候跟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认识了?真有你的。”

难道谦哥看上人家了,怪不得前几天不让他乱说话呢?

“别乱说,不过认识而已。”谢怀谦遮掩说。

“我觉得这姑娘比唐倩还耐看。”

恰好,唐倩看到谢怀谦跟一个女孩说话,想过来看看是谁,正好听到汤立民的话。